腹泻千万别硬扛 盛夏谨防肠道传染病

2011-03-01    已有 人阅读  

   我国已进入炎热的夏季,很多人由于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腹泻。按说有了病就应该去医院看,可是这一段时间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影响让有的人连从医院门口路过都不愿意,更不要说进去看病了。我要在这里提醒大家,有腹泻症状不到医院诊断,耽误的不仅是您的病情,还有可能祸及家人,及时就医才是明智的选择。

  夏季是腹泻等肠道疾病高发的时期,由于夏季的炎热天气,各种致病的病原体都很活跃,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不能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勤洗手,以及食物的生熟分开,致病菌就很有可能上身。很多市民觉得“不就是拉肚子吗?没什么大不了的”,找点氟哌酸、黄连素之类的药吃点就挺过去了。结果,有的好了,有的却总也止不住,因为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复杂,如果没有医生的判断,吃的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止泻,反而可能让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变成耐药株,治起来就难了。

  除此之外,病人体内的耐药株还有可能散播到室内的其他地方,污染环境,如果被家人碰到就有可能使家人受到感染。因为耐药株自身有了抗药性,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所以,如果夏天家里有人出现腹泻,最好能到医院专门设立的肠道门诊去就诊,同时家里的环境要进行消毒。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品等可以煮沸消毒,洗手间则可以按说明要求用84消毒液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体感染家里其他人的机会。

  夏天是细菌快速繁殖的季节。肠道疾病患者人数猛增,首先就是因为高温促使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食物不像冬天那样经久耐放,质量有效期也明显缩短。许多食品在高温下稍一“暴露”,外观也许还能保持新鲜诱人,但质量和味道都已经发生变化。此外,由于天气炎热,人们通常休息不好,加上大量出汗,能量消耗过多,对疾病的抵抗力往往下降。再加上苍蝇、蟑螂之类害虫活动频繁,也容易传播肠道疾病。所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较多。

  病原体随食物或水进入健康人的胃肠道,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小肠分泌大量水分及电解质,引起腹泻,常伴随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环境、食物及水源,可以引起疾病的流行。

  1、什么是急性肠道传染病?

  是指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的一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感染性腹泻等。病原体既有细菌、又有病毒,如甲肝就是由病毒引起的。

  2、“粪——口”途径指什么?

  从字面上看,就是从“粪便”到“嘴”的传播。因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排出体外,直接或通过衣物、手、食具、物品、苍蝇等污染食物和水,他人如食用或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就会被感染。此外,这类病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如玩具、物品,再经手入口导致感染。

  3、为何这些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

  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夏秋季节的高温适宜于这些传染病病原体的繁殖;二,夏秋季也是这类传染病传播的媒介——苍蝇的生长和繁殖季节。三,这个季节瓜果蔬菜较多,人们又有生食瓜果蔬菜和饮生水的习惯,如这些瓜果蔬菜和生水受到病原体的污染,就可能导致发病。四,夏秋季多雨,很容易使没有消毒处理过的粪便和垃圾溢出而污染环境,造成病原体的扩散。所以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4.这些传染病都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和危害?

  霍乱属国家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病原体为霍乱弧菌,潜伏期多为1—2天,短者可数小时,长者7天。常表现为突然起病,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而呕吐。大便性状很快变为水样,一天吐泻十几次到几十次。一般不发热,无腹痛。重症病人很快发生严重脱水,神志淡漠、眼窝下陷、面颊深凹、声哑、体温血压下降等,如抢救不及时极易死亡。

  伤寒属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原体为伤寒杆菌,平均潜伏期10—14天(7—23天)。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食欲不振,脾脏肿大。发病一周胸、背部有时可见玫瑰疹,便秘或腹泻,相对脉缓,白细胞数减少,病程在一个月以上。易发生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可致死亡。

  细菌性痢疾属乙类传染病,病原体为痢疾杆菌,潜伏期多为1—2天(数小时—7天)。典型起病较急,发冷、发热,继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每天可达十数次。小儿常发生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抽风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呼吸不匀,可迅速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一经发现要立即送医院抢救治疗。

  甲型肝炎也属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原体为甲肝病毒。平均潜伏期30天(15—45天)。主要表现为食欲差,乏力,腹胀,肝肿大,肝区痛等,部分可出现黄疸。一般预后良好。

  感染性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炎症性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二是分泌性腹泻,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由于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也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5、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这些传染病吗?

  甲肝疫苗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接种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的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流行。其他肠道传染病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疫苗。但我国新生产的伤寒多糖菌苗,霍乱、菌痢及轮状病毒口服疫苗可用于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发生疫情后的应急接种。

  6、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由于肠道传染病靠粪——口途径,即通过食物、水、粪便、苍蝇、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只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就能有效地预防。平时要做到不喝生水、不生吃不干净的蔬菜瓜果;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加肥皂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最好不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流动饮食摊点就餐。在疾病流行时,要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碗筷及漱口;不参加婚丧娶嫁、过会等大型聚餐活动。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就能有效地预防肠道传染病。当然,有关部门应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

  7、手足口病怎么传染的,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患者的咽部、粪便均可排出病毒,疱疹液中也含大量病毒。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夏秋季多发,潜伏期一般3-7天,多数病人突然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虽病损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预防该病也要从注意个人卫生入手,家长要教育孩子勤用流动水加肥皂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托幼机构要对环境、玩具、日用品、食具等定期进行消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并及早报告。医院要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8、前两年,京城出现群体患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消息,患者吃的是凉拌螺肉。螺类食品还能吃吗?是不是所有的都会有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病寄生于肺部,人们食用生的、或者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极有可能被感染。其幼虫能引起人的世尊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该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脑脊液中,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硬、面部神经瘫痪,严重者可能会痴呆,甚至是死亡。所以我们要谨防由于摄食生鲜水产品而导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建议全市餐馆、酒楼不要制售生食或者拌食的产品;市民不要食用生鲜,或者没有经过彻底加热的福寿螺、鱼、虾等水产品。

  说到能不能食用,前提是这个螺带没带有这种感染病原体,我们从幼眼看不出来,通过显微镜找到虫卵实际上找不到的时候很多,这是一个大前提。实际上寄生虫导致人体血液系统里面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实际上就是在寄生虫感染之后,占的比例可能会升高,有这种可能性。这个时候幼虫可能通过血液循环之后进入到神经系统里面。首先它的临床表现是头痛,还有一个是颈项强直,严重的还有呕吐,都是神经系统的一些现象。

  患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前提是,你所食用的福寿螺感染了这个病原体,那么你吃了之后就有可能感染。经过彻底加热的福寿螺、鱼、虾等水产品是安全的,或者可以用温度来表述:螺的中心的温度能达到80度以上,并且烹饪5分钟以上,这些寄生虫就能被杀死。

  9、是不是海鲜产品都有很大的危险性?吃北京的淡水鱼是不是也危险?在北京的水产市场买东西可以放心吗?

  高温烹调,浸泡很长时间都是安全的。我们过去吃螺类产品的时候,比如海产品,都是凉拌比较多;可淡水螺就不要这么处理。说到北京的淡水鱼怎么吃,我们的日常烹饪方法都没有问题。北京的淡水鱼基本可以保证食用安全,北京不是那种病原虫滋生的地方,所以源头上不会有这种寄生虫污染的可能,就不会有问题。

  另外,有很多年轻人在夏季喜欢大量食用冷饮,导致腹痛腹泻。过度食用冷饮易对胃肠产生刺激,从而出现炎症。这类腹痛、腹泻往往查不到明显的肠道传染菌群,也就是说,未必是因为不卫生的饮食引发的,但在患者的大便中,一般都能检查出白血球,是一种自体细菌性感染。夏天虽然连续高温,但也应少吃冷食,减少对肠胃道的物理性刺激,防止发生急性炎症。

  任何一种肠道病都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衣服、玩具、餐具等)、手和蟑螂、苍蝇等媒介侵入肠道而发病,并能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是典型的“病从口入”或吃出来的疾病。因此,炎炎夏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对于路边无证无照小商贩出售的食品,消费者最好“敬而远之”;到公共场所聚餐不宜太频繁;不吃或少吃海鲜,生的食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夏季肠道传染病诊断、治疗和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疫情,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

  再次提醒朋友们:注意食品、饮水卫生,在高温季节合理调整饮食,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机体抵抗力;自觉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保持环境清洁,谨防感染肠道传染病。 

相关热词搜索:传染病

上一篇:三聚氰胺走了 解抗剂来了
下一篇:痈疽疔疖的诊断要点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