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MP说起:食品中添加的“健康成分”值得追捧吗?

2009-08-07    已有 人阅读  

  牛年春节刚过,特仑苏牛奶中添加OMP一事就闹得沸沸扬扬,我接到了七八家媒体的采访要求。

记者们问:OMP是什么?它有害吗?它有好处吗?它添加量是多少?

我说:抱歉,OMP不是一种准确的科学名词,是企业自造出来的词。在卫生部没有发布检测结果,企业自己也没有提供准确说法之前,我没法给你任何回答。尽管有专家说,OMP的生化数据和IGF-1重合,尽管企业说这不是IGF-1而是MBP,但我本人没有调查过,没有任何发言权。

其实,在一年之前,就有不少人问过这个问题,并问我:你买不买添加OMP的牛奶?我回答:不买。

为什么?他们追问。

我是这样想的。首先,对于食品,消费者应当具有知情权。除了天然食物中的成分,如果添加其他成分,都应当告知消费者。不仅应当告知其法定名称,还应当告知其含量或含量范围。比如说其中加了某种色素,那么标签上需要说明到底是哪一种,而不是简单写“色素”。它的含量范围是多少,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上可以查到,超过范围就是违法。按照我国去年颁布的食品营养标签法规,食品中如果宣称添加了某种营养成分,那么也一定要告知它是什么物质,含量是多少。

如果一种产品大力宣传说其中加了维生素A,但是没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如果加得太多,可能引起中毒反应,不安全。如果加得太少,根本达不到营养效果,岂不是蒙人?所以,这种产品,干脆就不要买。

听了这话,大家都点头同意。可是,OMP不是维生素啊,它是活性成分啊。他们又问。

我说,正因为是活性成分,就更不安心。到底是什么活性成分?它神神秘秘的,连专家都不肯告知,弄个莫名其妙的缩写来对付公众,这就是不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我们为什么要吃一种连生物化学词典里都查不到、连专家都搞不清楚的可疑成分呢?居然还要为这种可疑成分多花钱,简直是不可思议!

大家都表示同意,但不少人还是相信,既然添加到食品当中,一定是某种好东西。——平日人们听“某某因子”之类云遮雾罩的词汇听多了,已经很习惯于对炒作词汇犯晕的状态了。

我说,问题是,它在包装上告诉你加多少了么?专利上说加多少没有用,包装上承诺加多少才重要。显而易见,这种物质不属于日常添加到食品中的营养素成分。万一这种物质加多了有副作用怎么办?

再反过来说,假设它的确是一种好东西,但是企业根本没往里面加,或者加的量非常少,起不到作用,又有谁来监督呢?既然没有任何保障,你又何必花钱买它呢?

所以,这种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是否安全,还是次要的问题。我们最关注的应当是食品管理中暴露出来的巨大漏洞——能够允许一种企业自造名称的、连专家都说不清楚是什么的“活性成分”加入牛奶这样消费面极广的食品当中,不需要经过报批,不需要公布其真实成分,不需要在产品中标注其真实成分,而且不需要标注具体含量……

如果管理问题不解决,今天有了OMP,明天食品中没准还会出来EMP、UMP等莫名其妙的东西。

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特别是向食品中额外添加的东西。食品添加剂尚且要明白标出来,一种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生化成分难道可以含糊?如果是这样,只能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可怕!

前几天,著名打假人王海起诉可口可乐公司,因为可乐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而没有在包装上标注含量,也没有提示儿童不宜饮用这种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可口可乐感到委屈,但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有多少家长知道可乐当中含有咖啡因,可能引起孩子上瘾呢?又有多少家长知道其中的磷酸对矿物质吸收多么不利呢?

看来,我国的食品标签和健康声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必依,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啊。要想真正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消费者,也应当学学王海,强化维权意识。每一张钞票都是一张选票——虽然没有执法权,至少钞票握在我们手中,那些不规矩不诚实的产品,我们可以不投它的票。

本文出自:http://snowheart19.blog.sohu.com/110634545.html

相关热词搜索:健康成分 OMP

上一篇:牛奶什么时候喝最好?
下一篇:晚餐几点食用最长寿?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