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血管病 改善生活质量

2011-01-30    已有 人阅读  

  作为威胁国人健康最可怕的“杀手”———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是患者的梦魇,更是让医务工作者头痛的难题。2009年,《生命时报》社携手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举办系列“心血管事件干预学术圆桌会议”,邀请权威心脏病学专家与临床一线专家进行交流。本次活动共分八期,于5月23日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教授主讲。

  心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而且花费多。如何用最经济简便的方法,在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大战中获得胜利,一直是医生们希望攻克的堡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教授发表了以“对我国心血管病流行情况及预防的思考”为主题的演讲。他再次呼吁,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前移防治战线是关键,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全社会都“动起来”,守住心脏健康的大门。“当然,医务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会看病,更要宣讲防治知识,当好‘领跑员’,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心脑血管病是威胁国人生命的第一“杀手”

  “毋庸置疑,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危害城乡人民生命最可怕的‘杀手’,无论男女,它都已经成为致命的第一原因。”会上,高润霖教授沉重地道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现状。

  即使和肿瘤相比,从1985年到2005年,后者发病和死亡率只是有轻微上升趋势,而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几乎增加一倍,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上升增加了一倍多。高润霖教授介绍,目前,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体死亡人数的45%。更为可怕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还拥有大量的“后备军”,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都是得到确证的引起心血管疾病,或是引起病人死亡的因素,它们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这盘棋做得越来越大。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这些高危因素的控制依然不容乐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吸烟人群超过1/4,虽然这些年由于控烟工作的开展,吸烟人数略有减少,但吸烟年轻化对心血管的危害日渐其显。此外,超重、肥胖者已占到23%,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人都已经超过2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糖尿病大国”,有2千多万的病人,45%的人都出现了代谢综合征。“这些数字肯定还会不断增加,并且会直接导致心脑血管患病人数的大幅度增长。近十年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费用,已经涨到了每年1000多亿,远远超过了我国GDP增长的速度,心血管疾病带来的负担已占到了第二位。可想随着这一趋势的愈演愈烈,对社会、家庭、个人来说,都会是严重的灾难。应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这一点丝毫不夸张。”高润霖说。

  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死亡率

  事实上,根据这些年全球和心脑血管疾病抗争的经验,把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在最萌芽阶段绝对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如果做好了,甚至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拿美国的经验来说,这些年,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每年能减少34万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究其原因,除了因为治疗的进步,大部分还是归功于对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控制。而搭桥、介入等治疗手段,只减少了5%的死亡。”高润霖说,必须利用循证医学的各种依据,把战线前移。

  综合多国指南,根据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出了一份适用于我国国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表,根据体重、血脂、血糖、血压等数值,是否吸烟等生活情况的评分,可以对十年后是否会得心血管病进行预测,对衡量个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有非常高的价值,这样也能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

  高润霖介绍,所谓“三级预防”,就是根据人们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预防各种心血管病事件。初级预防,所有人都必须在有危险因素前进行,特别是有家族史的病人,保持良好心态、理想体重、多多运动、合理膳食;一级预防,预防得冠心病的危险,即要防治血脂异常、高血压、戒烟;二级预防是防复发,即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用一系列药物,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做好ABCDE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大多数病人都是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因此,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多管齐下’,这已成为全球专家的共识。”虽然在各种心脏病的治疗指南中,对此都有所论述,但很显然,想要把这些指南运用到日常的治疗和生活中,必须将之简化,才能让大家“活学活用”。否则,知易行难,对疾病的防治还是起不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因此,高润霖教授特别提出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ABCDE”。

  A是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在心血管事件链中,阻止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

  B指控制血压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越高,心血管病的危险越大。因此,高血压患者至少应将血压水平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有其他危险因素的病人则应降得更低。

  C指降脂治疗和禁烟,控制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总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毫摩尔/升,冠心病的危险将上升35%;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每降低1毫摩尔/升,冠心病的危险将随之下降20%。胆固醇超标的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他汀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药物。有人用“牙多黑血管就多黑”来形容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可见一斑。因此,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

  D是指积极控制糖尿病和合理膳食、保持健康体重。据统计,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积极控制高血糖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心梗的危险随之降低14%。在饮食方面,一是要控制饱和脂肪酸,就是动物脂肪,不能超过每天摄取总热量的7%;二是膳食胆固醇每天不超过20毫克,一个礼拜别超过4—5个鸡蛋黄;三是多吃植物固醇;四是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酸,如植物黄油;五是多吃蔬菜水果;六是如果病人超重,必须严格控制总热量。

  E指Exercise,即建立包括适度运动在内的健康生活方式。中老年朋友在冬季应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比较适合的运动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每周安排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即可,每天消耗200大卡的热量就比较好。

  “可以说,预防心血管病是需要全社会合力完成的,先要有这种可防可控的意识,然后必须坚持早防早诊早治。这样,远离心脑血管病就不再是一句空话。”高院士强调。

  此外,对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王承龙教授提出的“中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高润霖认为,中国的中医药可能有一些作用,还希望能做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以利于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心血管病

上一篇:心脏病背后的心理阴影
下一篇:心梗患者的“家居宝典”

这么好的内容,赶快收藏吧!